15 November 2013

地獄でなぜ悪い


這個weekend,要趕緊把冷血金魚佬幹掉,準備 play in hell 啦  └(^o^)┘

㊣㊣㊣ 園子温,u r the god of violence king of cult ㊣㊣㊣ 


14 November 2013

在家千日好

鯖魚解凍同時洗淨zucchini(翠肉瓜?!)、秋葵、小紅茄(偏好圓鼓鼓的串串茄)、日本小蕃薯

Zucchini切厚段,中間介開成兩瓣(不要切斷)放進芝士灑小許紅椒粉,夾好,錫紙包好
(後記:建議在瓜面掃上少許橄欖油或牛油,營造金黃的效果)

橄欖油、蒜鹽倒進碗中,加入秋葵、小紅笳拌勻,盛起用錫紙包好

蕃薯不用處理,直接用錫紙包好

鯖魚這時候剛剛完成解凍,洗淨。

鋪開錫紙,掃勻橄欖油,放上鯖魚,均勻灑上鹽巴黑胡椒,反轉魚肉,再灑鹽巴胡椒,包好錫紙

所有錫紙包放進烤箱15分鐘,即成!

以上為零經驗的debut作,沒有失敗的可能!簡單惹味又勁有營養,實為宅女恩物,共勉之!   \(^.^)/

13 November 2013

我一直不知道
香港這個忙碌的城市
有閑的人
原來有這麼多

星期三的下午
身處在鬧市中這個巨型的
太平洋咖啡商場
幾乎每張小小的
圓枱,方几
都有人坐著或看書
或上網
或工作
或,純粹的,發呆

這一刻
我覺得
香港,還是有一點
懶洋洋,有一點
可愛吧


04 September 2013

升班嚕 ~~~














(殊 …… 我知你知其實俾錢就有得升班……殊)

01 September 2013

幸福就是黑色


如果人生一定要行一次婚禮擺一次酒,開場音樂一定會是這一首。

昨晚回來一直就很激動。一個女子,渾身是溫婉的氣質,在台上,散發出的,竟然是比千千萬萬男子樂團更加澎湃的力量。

(倔強一曲,台上台下的反應,簡直就是五月天來了現場的景況。心裡很莫名,這個女子,一個人就爆出一個天團的感染力。)

 台上的奶茶,絕對不是電視上,電影裡,唱片中的奶茶。 

自學生的年代開始,劉若英就是令我很著魔的名字,可我也一直沒有感受過她如此的立體,知性以外的熱情。歌,也唱得實在太好,比唱片好2000倍(說實在,她的唱片,我一直不覺得特別出色);聲音,是100%的收放自如。女神,這才是真正的女神吧。是晚,有好幾支個,聽得毛管都戙起來,已經好久沒有這般被感染到了。


都不要放棄 / 都別說灰心 / 不要辜負心裏那個乾凈的自己 / 痛到想哭的時候 / 就讓淚水洗掉委屈 / 我們要相信自己 / 永遠都相信 / 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沒有意義 / 我們做過的事情 / 都會留在人心裏 / 會被回憶而珍惜



這個MV不甚了了,我也受香港版那核突絕倫的演繹嚇倒一直對這首歌有很強烈的抗拒。昨晚的現場,卻叫心中不其然地流起熱血來,哪種力量也肯定不是在唱片和MV裡可以釋放出來的。


記多一首很想記著的歌,我記性很差,怕過幾天再喊不出這首歌名,空留一腔悸動在心頭,又不知所以。

你一直說的那個公園已經拆了 / 還記得盪著秋韆日子就飛起來 / 漫漫的下午陽光都在臉上撒野 / 你那傻氣 / 我真是想念。

天,這是詩一樣的畫面 (還是畫一樣的詩…)。

31 August 2013

太可愛了吧└(^o^)┘

怎麽辨好呢?
又要拖個大箱子去把波堤獅ssss接回家了吧 \(^o^)/

26 August 2013

w t f ? ! ! ! !


如斯譯名
如斯海報
恐怕沒有更倒胃口的出品了吧

親愛的港燦發行商

你知道Don Jon是導演認為最「剛剛好」的名字嗎?

" Anyway, I'm posting this today to let you all know that I'm changing its title. It's now called... DON JON. I decided to change it, first of all, because DON JON is just so short and simple, and if you know me, you know I'm a fan of brevity. Second of all, it felt to me like the old title, "Don Jon's Addiction" was throwing some people off a bit from the point of the movie. People were assuming it was a film about porn addiction and sex addiction, which really isn't true. That'd be sort of like saying "The Maltese Falcon" is a movie about a statue of a falcon. DON JON is a comedy about how men and women treat each other, and how the media we consume can creat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that we put on one another. That's why the story centers aroun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young man (played by me) who watches too much pornography and a young woman (played by Scarlett) who watches too many romantic Hollywood movies. It's a topic I personally find fascinating and hilarious. "


「性人君子」,你是擺明要倒人米倒人胃口的吧!
那抽什麼人生8大事,盛女開餐 ... .... 頂,還有比這些更惡品味的嗎 ?!?

人家的原裝海報:

還好joseph是個不諳中文的美國人吧,阿彌陀佛。









(突發!原來這個人跟我同年同月...幾乎也同日生呢!我們才差兩天!!酷!)




23 August 2013

亞毛的快樂週五


亞毛的快樂週五
一個人留在家裡
把未吃完的午餐
塞進小烤箱,同時
切好上週的蔬菜
往滾水裡燙一燙

吃頓香噴噴晚餐
翻翻雜誌發個呆
明天又能手牽手
上街去    亞毛的
快樂週五。




20 August 2013

啪啪啪

鄭小朋友今天獨個兒完成了法文課而且答對了老師問的所有問題

特獎勵鄭小朋友食著雪條睇衝上雲霄。

掌聲鼓勵~ 啪啪啪  啪啪啪 <3

闖蕩


讓我們,牽手在陌生的國度裡,闖蕩。

18 August 2013

Sunday shopping <3

轉貼 [品味蘋果:梁朝偉飾演的報人 劉以鬯:他不了解我]


十多年前,梁朝偉在王家衛銅鑼灣的工作室,第一次跟劉以鬯碰面,說話恭恭敬敬、斯斯文文,總是這樣的稱呼老作家:「劉老師。」
香港出生成長的魅力男演員,想化身抗戰時期就開始在重慶《掃蕩報》工作的上海文人。然而電影是電影,生活是生活,梁朝偉還沒有看懂劉以鬯,就要扮演穿西裝上班的寫稿人,努力在老作家提供一格一格的報館稿紙上演戲。
因為看了《酒徒》,王家衛想開拍《花樣年華》,當年親自上《香港文學》雜誌社找劉以鬯。作家給導演一本《對倒》,導演回去看了,又愛上了《對倒》。之後,王家衛拍好了一段梁朝偉在報館的戲份,特意找劉以鬯「睇片」給意見。
「他們拍戲時候,曾經叫我去看情況,其實是想讓梁朝偉看看他飾演的劉以鬯本人是怎樣的。」劉以鬯今年九十五歲,訪問兩次,都在太古城咖啡室。他聽力轉弱,每一條問題,先由劉太羅佩雲在耳邊重複。夫婦都有淨白臉孔,精神伶俐,而且喜愛跟我們分享小小藍莓雪糕鮮奶油夾餅。
記者跟劉以鬯第一次見面剛好是六月四日那天。在二○一三年的現代商場,還未走到二○四六。寫過《一九九七》的老作家,不喜歡講政治。咖啡室外,是冷冷滲着霧氣的溜冰場,年輕人像飛舞。受過芭蕾舞訓練的劉太,至今還帶着纖瘦舞者形體。丈夫在《香港時報》、《快報》及《星島晚報》等做過副刊編輯。回看超過半世紀以前的夏夜,她說五十、六十年代沒有冷氣的報館,做編務的人,都穿背心短褲,不會穿西裝結領帶。
對一個作家的幻想,有時可能會比對一個作家的了解有更多的快樂。大銀幕裏,王家衛把他對報紙人的想像力放在梁朝偉的背脊,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不過是他心中美麗時空的美麗人物。結果,觀眾跟着導演從一個人的後面去幻想他半世紀的寫稿經歷,從一個美男子的背影去看歷史,賞心悅目就夠了,電影不管真與不真。
「與我做報館情況好大分別,我做過幾間報館,王家衛好想用我的形象,這方面我不方便批評,只可以說,都有他的好處。但他把劉以鬯正式變成電影人物,這個好大問題,因為他對我了解不是很深。」要在小說裏找電影人物很儍,要在真實世界找電影人物更難言之成理。但梁朝偉跟劉以鬯背脊的比較,劉太最權威。「劉先生後生時寫稿,背脊挺得直直,梁朝偉可能也不及他精神。」書房裏劉以鬯寫稿的背影看得太多,除了直,劉太怎也說不出一點感覺來。最真實的是,這兩三年,丈夫各方面開始退化了。

捱過辛勞沒捱過窮

「找過幾次喇,都找不着!」訪問途中劉老師找洗手間,結果無功而回。說話本來就不大聲,竧𣉢時帶着外省口音的廣東話,在太太面前,劉老像個發脾氣的小孩。天佑,老作家行動自如,最後與攝影記者同行,他並不會迷失太古城。
在香港寫稿為生而成為電影裏美男子的模型,現實裏的劉以鬯,從小就是上海英租界裏的翩翩少爺。父親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一批英文繙譯官,哥哥則是宋美齡的英文機要秘書。他小學二年級八歲時候已經喜歡作文,因為中文寫作好,由老師推薦跳升至五年級。也因為經常走去法租界流連,看見白俄女人迫於生活當妓女,十七歲便創作了第一篇小說《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為他出版的編輯是鍾楚紅家翁(朱家鼎父親朱旭華)。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厚度,一頁一頁,一年一年。所以他很明白,要培養作家,靠的都是作家自己。「這個不需要鼓勵的,最重要是他自己對文學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充份興趣,他自己會跟着文學方向去調整。」
讀者看他的人生有電影感,寫的小說有電影感,總有原因。「我年紀很小已喜愛看電影,上海大光明戲院第一天播新片我就去看。大光明、南京大戲院播的都是英文電影,我未必了解,但我就是喜歡看。」
父親在抗戰中死去,留下遺產。抗戰勝利以後,劉以鬯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創立懷正文化社出版文學書籍。在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及政治,上海高級文化人,日間在國際飯店拿一張枱下午茶,要出書的文人,就來這裏找他。晚上麗都夜總會吃飯跳舞,為《不了情》作詞的導演陶秦,也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當時是夜總會經理,因為借了劉以鬯一筆錢,最終以免費款待還債。日間是文化,夜裏也是文化,由始至終都喜愛文學與郵票,劉以鬯一生能駕馭的,只有一支筆。
因為內戰,一九四八年他來香港希望為國內出版書籍開拓海外巿場。起初,因為堂姐在灣仔居住,他也租住了一個酒店房間。後來在廟街佐敦附近頂手舖位建立出版社,不善管生意的文人,最終床頭金盡,放在精裝書裏帶來的美金都花光了。
「沒有錢生活怎辦呢?」記者問。
「就寫稿囉。」真正有天份的作家,寫稿是天生本能。「我當時只有一支筆和幾張稿紙,寫了一篇一千字的稿,寄去《星島晚報》。」第一篇就成功了,可以拿到十元八塊的稿費,用一半,已經三餐溫飽。那時候,三毫子一碗雲吞麵,寫一千字稿子,就寫出三十碗雲吞麵。六十至七十年代最高𥧌時候,一天為十三間報館另加定期與不定期的雜誌稿約寫稿。報紙每稿約一千字計,每天一萬三千字,一年總超過三百六十萬字了。當時每間報館每月稿費在三百元上下,月入三千多元至四千元,一年下來,怕已經能賺到五十年代一層樓的價值。夫婦最終於七十年代尾,以十多萬元一次過付款方式購入太古城樓花,六百呎實用面積單位,居住至今。
一張報紙寫一個故事,順利的話,寫一千字的連載小說,最快半小時可以完成。有時想古仔的時間都沒有,夫妻一邊度橋,一邊吃飯。「晚上他回報館做副刊編務,我在家裏擬好故事大綱,兩個人才能安心一起在外面吃晚飯,回家後,又再寫稿。」寫了半世紀的稿,右手食指起了厚厚的繭,要戴一隻手指套保護。他捱過辛勞,但從來沒有捱過窮。天天寫快稿,辛勞像農夫,香港曾經有這樣一塊文化土壤,讓兩口子天天合力在家「耕作」,可謂奇景。
寫稿人寫盡人生,太知道世事無常,所以,有稿約邀請,不敢不寫。《銀燈日報》約稿,《明燈日報》也約,於是《新燈日報》不可獨無,所以最終就有趕寫十多間報館文章的情況。喜歡的寫,不喜歡的也寫,痛苦嗎?
「我覺得應該做,我住在五洲大廈(六十年代在那裏寫下《酒徒》),每朝起身寫至英女皇出現。所有事她(劉太)做,稿我一個人寫,假如寫得順利,寫得快,十三間報館寫完,就租白牌車去送稿,然後到海運大廈食飯,這已經是我最開心的生活。」海運大廈時尚了數十年,至今還有Pacific Club一類私人會所雄霸超過一百八十度的無敵海景。報館作家夫婦一直過着中產的生活,半島下午茶、中環希爾頓酒店開幕後吃十多元一份自助餐,都是普通事情。寫稿與吃飯,就是兩口子最快樂的花樣年華。

在方格裏與眾不同

劉以鬯日間寫的稿與晚間寫的稿,有所不同。「日間,我寫具趣味性的東西,不會寫他們不喜歡的;夜晚,我寫自己喜歡的,自己滿意的,讀者滿意不滿意我並不在乎。」賣文為生,若果有一半時間靈魂歸位,已算幸運。他曾經承認自己寫過很多「垃圾」,《酒徒》裏調侃幽默的筆觸下,為了生活,海明威來到香港也要寫武俠小說,林黛玉也要當包租婆。
劉太說,當年只有《星島》能接受《酒徒》與《對倒》一類創新文學。「《成報》講明要寫職業女性,《吧女》現在變成歷史小說。」結集在《打錯了》的短篇,都是一段一段香港風情,七二年出版的《對倒》裏也描述樓價問題,歷史,是不斷的重複。
四個上海女人在口沫橫飛地談論樓價。乙女說:「我的姨媽,去年在灣仔買了五層樓,每層兩三萬,現在每層漲到十幾萬,不知不覺賺了幾十萬。」……丁女說:「九龍有一個地方出售樓花,有人連面積與方向都沒有弄清楚,就一下子買了十幾層。」……「樓價漲得越高,買樓的人越多!」
寫《酒徒》成名,被喻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但劉以鬯比較喜歡《對倒》。「那是別人說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外國人的,但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意識流,我是用這idea寫《酒徒》。你不需走別人走過的路,你走你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不是容易,千千萬萬的小說,好看的難有一本,所以你要與眾不同。一個人寫好的小說,總得要有個好的idea,idea做不到,無所謂,萬一你做到,你就成功了。」
「《酒徒》是寫於《對倒》之前的,兩本書比較,我比較喜歡《對倒》,覺得idea比酒徒還要新,無人用相似的手法來寫。我喜歡集郵,郵票有一種好特別的叫做對倒(tête-bêche),兩個郵票對着(如書上封面郵票,是他從英國拍賣會買回來的),用這個idea來寫一篇小說」。劉以鬯有一種上層美學訓練,來港編副刊,版式天天不同,跟當時一年如一日的本地做法,一眼就見到功夫。報館原稿紙格子裏是另一個世界。種種生活,花樣故事,都在方格裏組成,猶如他喜愛砌的模型,結構與顏色,思想與說話,總在一個原則裏──與眾不同。
學術界評價劉以鬯小說地位極高,他一直在商業壓力下走一條香港文學道路,絕大部份小說是從以往報刊連載中增刪結集。徐訏居港三十年,很少寫香港。翻劉以鬯的小說,處處是香港,而且是摩登的香港。一九八五年一月《香港文學》月刊創立,他出任總編輯,退下報壇,全心全意搞文學出版。據劉太說,月刊資金來自中新社,目的是辦一本不分派別的香港文學雜誌。他月前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領受獎項時,全體與會者起立致意。
劉以鬯現在不再執筆寫稿了。每天逍遙跟妻子或友好在外用餐,閒遊商場,看見漂亮明信片心意卡便高興。他與上海明星前妻有一個女兒,去年六十二歲時去世了。女兒在生時一直跟母親生活,於加拿大做電腦專業,沒看過父親的文章,父女溝通不多,以往來電問候,都是跟劉太談得比較多。
最輕的筆、最重的擔子,卸下了。少女時候就看劉以鬯報章小說的劉太,仍然守在身旁。她比丈夫年輕十七歲,一九五六年到新加坡表演舞蹈時認識大作家,「彼此都有感覺。」結婚前,作家給她寫下十封八封情書,保存至今,她情願做唯一的讀者。
「出名的作家,自然得人歡喜。」劉太說的是自己,那段花樣年華的飄然感覺。
撰文:冼麗婷 攝影:羅君豪 

17 August 2013

喫飯

你在那邊給我找來了白米飯

我在這邊給你尋到對味的丼

再過幾天,我們就可以一起喫飯

好多好多的飯,好不好?

親密

網路的世界,讓我們每刻都能夠親密地靠在一起。

我感到在地球寒冷的一端,窗外有小鳥在散步;你感到在地球悶熱的一端,裡有個乾物女在發呆。

18 June 2013

I am a follower of Richardisms

Brilliant tvc



That's why I love vs so much.







再睇下佢老板



直情無言以對


15 June 2013

睡眼惺忪的long week




Long weekend給抹去了"end",長週末給抹走了「末」字,肯定是世上最惡啃的詞語,仿佛叫人返工返到沒完沒了。

所以,長週的早上,一定要給自己一點鼓勵。
買一杯好的咖啡,讓自己在這數小時的磨難裡,有個伴支持一下,撐到放工。

這個crema scura的有機咖啡,真心說,好好喝,有一種很溫和又很厚實的味道,而且一定要配全脂牛奶,才能帶出味道的層次。千萬不要配豆奶,除非你的目標是要品嚐黃豆的味道,可是為什麼你不索性買杯豆奶?! 

幾乎所有餐牌上的咖啡都可以加3蚊轉用crema scura的咖啡豆。所費無幾就可以加多分享受,又可以支持公平貿易,也沒有吝惜的理由吧。


今天拿到的紙杯套上,有句John Ruskin的引言:

Quality is never an accident, it is always the result of intelligent effort. 

給所有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或老是感慨自己交上霉運的人,際遇和品質大慨也是一樣,很少絕對的意外。共勉之。


14 June 2013

早晨就是要這樣

一頓滿足的早飯是一天美好的開始。


飯,是隔天的剩飯
魚,是罐罐的現貨
瓜,昰生切旳黃瓜


5分鐘,以後都花5分鐘來讓自己過幸福點吧!


每天打杯蔬果汁,醫生都要等執笠

每天打杯蔬果汁,醫生都要等執笠 <3
(汗!i)

這杯東西,有優雅的淡粉紅,好好喝啊!
我還是有點烹飪的天份吧!呵呵~
(汗!i汗!i)

07 June 2013

偶遇 * 唔試唔知係好嘢 *

一直沒有嚐試西紅柿雞蛋餃子的衝動,因為從來不是這味家常小菜的粉絲,更怕咸酸混和的曖昧。

是夜,亞姐硬塞了兩顆西紅柿雞蛋餃子到我的素餃。這無奈的偶然相遇,竟然:


★☆★ 好X好食啊 ★☆★


亮點是內的笎茜,完全帶起了整顆餃子的層次。放一顆入口,滿腔香氣揮之不去啊啊啊~


ps, 士別兩年,今天你看見的王府已經不是我的王府了。無奈歸無奈,親愛的,你懂的。

久違

好久沒有上來,之前的一篇文章,原來已經是2011年的事。

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