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March 2009

轉載 : 沈旭暉、陳碧琪﹕什麼令香港去國際化﹖

(明報)3月2日 星期一 05:05 當特區政府檢討「亞洲國際都會」這國際品牌,不少市民不一定留神香港開始去國際化的事實。撇除經濟數據是否向內地一面倒傾斜、大眾文化是否變得唐人街化等問題不談,坊間依然有一種「香港依然有不少國際東西啊」的直覺。然而,擁有國際「東西」,和整合性的國際「化」,並不是相同概念。 國際化=功能化? 以美國 薩凡納學院投得北九龍裁判法院為例。不談箇中是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長在宣傳中,注重的是薩凡納「為香港創意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並為有意投身該行業的年青人,提供優質的學習機會」,從而可以「加強香港在區內的國際地位」。但我們不知道修讀這所外來學院的學生,是否就會比本土大學的學生更有國際視野,正如目前所有本土大學都標榜師資來自英美名牌大學,但學生和國際的距離卻愈來愈遠。政府相信這樣,香港的國際地位就會提升,這邏輯並不容易成立,正如不少外資公司都在中國小鎮投資,這些小鎮的國際地位卻可能不升反跌。讓「國際化」等同「功能化」,這是香港常見的誤解,結果是把國際元素以非脈絡化方式展現出來,結局只能是偽國際化,或去國際化。早前泰國 包機事件顯示的反應,一葉知秋。 國際化vs.本土化? 根據同一投標例子,反對聲音質疑「為什麼政府支持外來機構而不是本土文化」,認為本土文化更值得政府扶植;情緒化的,會質疑「為什麼給外國人不給香港人」。這計劃支持了機構,還是機構為香港引進了資源,這是另一問題,但上述質疑把「本土」和「國際」放在二元對立的框架,則教人擔憂。兩年前,內地掀起反日民族主義運動,一度有網民發起罷買日貨,然後就面對連串問題﹕究竟什麼是日貨?中外合資算不算?中資而全部聘請日本 員工算不算?日資而全部聘用中國勞工算不算?在中國註冊、完全由中國人控制的日本子公司算不算?最後,連憤青也不得不承認在全球化時代,不容易將國際和非國際斷裂。更重要的,其實是外來機構帶來的文化和本土是否有足夠互動,能否促進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進程。讓「國際化」和「本土化」對立,有時源自政治正確,彷彿熟悉海外的人就不能愛國;有時則源自人性的對立傾向,如上例。 Roundtable的研究公司圓思用了半年時間,訪問了香港8所大專院校 修讀9個選定專業全日制學位的4227名香港學生和318名內地學生,探討他們對自身競爭力及中港專業融合的意見。這大概是基數最足夠的同類調研之一,結果曾於媒體公布。在主要內容以外,值得一提的是,認同「國際視野」應是香港競爭優勢的在港內地生有69.7%,卻只有45.4%香港學生有如此認同。在內地生眼中,港人優勢有限,在不少基礎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比他們有所不及,唯獨港人的國際視野,才應是香港在中國找到獨特地位的關鍵,但香港學生更多認為自身優勢是擁有「創新思維」一類選項。諷刺的是,與此同時,只有38%內地在港大學生認為,香港大學 生於「國際視野」中具優勢,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認為國際視野應是香港優勢所在,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日常接觸,卻不認為當下香港學生(即他們的競爭對手)能發揮這優勢。 國際化的正負相關 同時我們亦把競爭力作為支點,把香港學生眼中「國際視野」作為重要競爭優勢這概念,與他們眼中的其他相關優勢,進行了皮爾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Production Analysis)。結果顯示,「國際視野」的重要程度相關分析和其他選項的關係,雖然都不能算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視野」與資訊科技、專業資格、語文運用、健全社會制度等構成「正相關」關係的同時,卻與部分選項構成「負相關」關係。 以「了解國情」為例,它與「國際視野」在香港學生眼中對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負關係,即愈重視國際視野的,就愈不重視了解國情,部分就是「本土化」和「國際化」二元對立的延伸。對內地學生而言,他們一般認為懂得國情和邁向國際同等重要,兩者應在日常生活同時融合,否則只是在單軌人生道路行走,並不安穩。但在香港,不時有評論認為國際化和愛國構成衝突,潛移默化下,令青年不容易將之調和。 至於認為國際視野重要的學生,和公德心、責任心、團結性等都構成負關係,這更值得我們反思。如前述,當政府將國際化片面地以功能主義角度理解,並以此理解來向公眾傳銷,不少青年都認為「國際」只是一個實用符號,有了它,就可以替代一些功能性有限的社會價值,諸如公德、團結和責任,彷彿「國際視野」和「個人主義」是先天的等號。這些價值恰巧都是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美德,這再確認了港人二元思維的根深柢固。 由此可見,香港的國際觀是被扭曲的,習慣了被細碎化處理,而且被扭曲的趨勢在下一代身上只會體現得更深。誰有能力匡正﹖學界、商界、媒體、公民社會等,都可以扮演部分角色,但歸根究柢,也需要政府有對口單位承擔相關責任。這責任不但是為香港鞏固其國際身分、在國際社會保留其獨特角色,也包括為港人建立整全的、脈絡化的國際觀。定義上,這隸屬不涉及國防外交的「涉外關係」範疇﹔理論上,這範疇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負責﹔邏輯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在本土政改延期的情况下,更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但實際上,推廣整全的國際視野,似乎不是這屆政府的份內事,一嘆。 作者是Roundtable成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