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ugust 2009

非常非常的遲

我的懶,真是非同小可的。

以下的相片,都已經拍下了好一陣子了,今晚因為準備下星期出發的東西,才死死地整理一下我的相機。

伊斯坦堡的相片,是今年三月的時候拍下的,純遊樂照。
由於是business trip, 只有晚上才可往外走走,所以全部都是黑孖孖的;而且弱智的我,一直不知道鏡頭有指模,於是,相片都是朦查查的。

Istanbul Show I 09


之後就到回歸假期的星州三天遊。
HAE! 睇相就知有幾hea...我睇番都有慘不忍睹的感覺。你有試過三日兩夜的「短」trip都會有時間返酒店訓晏覺游水嗎,真的好hae。

Singapore Trip 2-4 July 09
>

另外,還有早兩星期歸家途中興起走下巴士去看動物時拍的。用手機拍,完全不宜有要求。
不過呢,見到慌失失奇兵 (註:學名應為「環尾狐猴」) 我還是非常興奮。我與其中一只傢伙一時互啤一時鬥咀 (ok,夠了),逗得我雙眼開花 (想點呢 zyx@#%€!!!!) ,現在偶爾把相片 LOAD出來看還是覺得好快樂!!

Hong 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s


20 August 2009

眼淚就要掉下來 - 王貽興:《只要你還未失去熱情》

原文: 王貽興: 只要你還未失去熱情

「... 你因著入時的打扮和不俗的外型,在媒體的迷陣裡頗能殺出一條血路。但說是血路也沒錯,因為你付出的代價是文學同儕的誤解與背離 ...」


我不是「文學同儕」,但都有份背離王的吧。

因為董啟章, 也因為朋輩中有些人脈的關係,過去有一陣子也是相當留意王貽興的。
那年頭, 寫網誌的風潮剛起, 主要還是圍繞小眾的「文藝青年」之間流傳著 (我在扮文藝青年嗎?!), 王的網誌, 我也常讀。
那個時候, 他還是很純粹很「文藝」的。頂多就是比較貪靚囉 (而且跟我一樣喜歡買玩具....)。但, 他的敏感, 他的細緻, 還是讓我很有好感。
而且.... 文字, 文... 文筆流暢囉。(頂, 文學不能拆開書寫能力與內容和情感來評的嘛, 對不對)

及後, 他與少爺占有過好些合作, 我也覺得很好啊 (我其實常常看艾粒電視台學英文的!) 。

再之後, 開始日日夜夜到處都有王貽興, 而且也不再見到他書寫「認真」的文字了, 還發現他當起什麼「愛情專家」在專欄寫d爛鬼回應安撫無知少女和怨婦.... 不是十級驚還可以是什麼!!

於是, 好長時間沒有留意王貽興。

然後,我留意到,王貽興的確很少在主流媒體裡曝光了。

今天,王貽興在網誌寫到:

「記得家師總共對我說過兩次「你終於回來了」。一次是在這篇文章裡,另一次,是我快要拍完《香港筆迹》,萌起離開之意,我跟家師在崇基小教堂上層遙望遠處我倆曾經一起抽煙斗的綠草坪,鏡頭在離遠馬路拍攝兩人遠鏡,沒有收音,我跟家師以沒事人語氣談起我的際遇與倦意,一向內斂沉穩的他,竟也伸手拍我的肩,一邊拍,一邊不住的說:「你回來吧。你回來吧。你回來吧……」

所有人,不管你是不是仍然堅持以你的主觀目光看待我,此刻我也必須以最堅毅的目光直視你的瞳孔深處,正式通知你一聲,我,早已回來了。」


心裡一陣悸動,隱隱彷彿有淚在心裡要掉下。

我想說,

有時候,我們要記著,我們不可憑表徵評鑑別人。如果說子非魚,是不知魚之樂,我們更是沒有任何把握瞭解別人的內在實相吧。

過去,我曾經認為王貽興沉醉在前呼後擁中。
今天,我仍然不確定王貽興的「回來」,到底是什麼。
是回到文學的路上、是回到誠實過日的路上、還是什麼...??

不過,他讓我記起了一些遺忘。


P.S.為什麼LIFE AS ARTICLE的網鉆被丟廢了呢??


19 August 2009

劉保禧:〈林夕‧佛學‧愛情〉

劉保禧:〈林夕‧佛學‧愛情〉

(原載2009年8月12日 佛門網: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422)

林夕、填詞與佛學

「我寫詞,在時裝學角度而言,即是好多條line,我現在主力鑽研的叫『佛line』,1998年我為了王菲寫了〈守望麥田〉、〈百年孤寂〉與〈開到荼靡〉,都是嘗試用佛家精神,solve戀愛的問題,很難流行,希望日後糖衣再放多一點。」 林夕在2004年接受訪問時如是說。這條佛line,漸漸成為林夕詞作的一股主流,無論是直接說理的〈難念的經〉、〈觀世音〉,還是借以談情的〈人來人往〉、〈愛情轉移〉,佛學的意味均十分濃厚。

林夕援佛入詞是近十年左右的事。他在一次訪問提及,以佛學來填詞源於1998年自己經歷的一場大失戀,湊巧他要為之填詞的王菲也經歷婚姻問題,於是林夕開始以新的手法書寫:「我想了很久,一個人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想了很多道理,後來又寫了《給自己的情書》。之後開始睇佛經,發現它和我之前想的道理類近,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脫痛苦。」 起初林夕的詞只是碰巧與佛理相通,經過十一年時間洗禮,林夕這條「佛line」日趨圓融。到底林夕如何以佛理書寫愛情,做到佛學與愛情兩不相礙?

佛學:如實觀的哲學

林夕說到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脫痛苦,這是對的。根據學者霍韜晦的說法,佛學是一套「如實觀的哲學」:「佛教首先假定人生的困擾來自無明,然後假定困擾的解決依賴如實觀。」 所謂「無明」,即是沒有光明,在這個狀態下的人苦惱痴迷;若要去除無明,有賴培育「如實觀」──觀照實相的智慧。然則「無明」的具體內容為何?「如實觀」中的實相又是甚麼?

《雜阿含經》有段文字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佛陀從人的肉身(色)開始剖析,指出人的肉身是無常的,隨著各種緣起條件而遷變不居。如果認為肉身可以恆常不變,執於青春時的肉身則成老苦,執於健康時的肉身則有病苦,執於生存時的肉身則為死苦。肉身如此,心理活動(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會隨著事物而遷變不居。用佛學的用語,這就叫做「無常」。人陷於無明而不能自拔,正在於他們不明白世事無常的真相,誤以為自己可以決定一切,而對事物生起貪戀。一旦有所貪戀,執於定常,就會生出各種苦果。

設想一個情況:你拿著舊情人合照,照片中的你們笑得相當甜蜜。你看到後,竟然覺得哀痛。你哭了。為甚麼會這樣?

佛學認為,世界的實相是流動的事件,而不是靜止的物件。以照相機把本來流動不居的事件拍攝下來,變成某個鏡頭的定格,就是化流動為靜止。如果把鏡頭所攝執為定常,就會產生苦果。一段關係的生滅常斷,本來是一連串的事件,由不同的緣起條件所組成。截取某個歡愉片刻以為永恆,那是迷執;執於歡愉片刻,現在失去了,當然哀痛。

破執的方法在於養成「如實觀」。所謂「如實觀」,即是洞識世事無常的目光。佛學認為現象的構成有賴各種因緣,「因」是主要原因,「緣」是輔助條件,一件事情得以成就,需要各種不同的條件來配合造就。這些條件的構成純屬偶然,背後並無上帝主宰操控。事物就是如此,依於因緣而生滅。洞明因緣,即能如實觀照。

因此事物無所謂「有」(being),以為事物是「有」即以為事物具備各樣恆常不易的性質,那是執於定常,未能把握實相;同時事物無所謂「無」(nothingness),以為事物是「無」即以為事物終必歸於虛無,花開了會丟謝,潮起終究潮落,這也是執於定常,以為事物有一個從有到無的發展歷程。一般人誤解佛學,以為佛學悲觀,觀察到的是世事的消逝與滅亡。其實這只是無見、斷滅見,跟有見、增益見是同一銀幣的兩面,同樣以為世事有某種恆常不變的定律。佛學卻認為事物是「空」的,即是說事物在不變的流動變化之中(becoming),故此無所謂「有」亦無所謂「無」,變好變壞是生是滅實在無人知曉。如果說有見是樂觀,無見是悲觀,則「如實觀」這種觀空的智慧可謂「達觀」──通達觀照到世事變遷而不陷於有無之見。

愛情:一場轉移,人來人往

根據一般流俗見解,佛學與愛情理應不能兼融。和尚不是清心寡欲的嗎?情有所鍾不是執著嗎?答曰:這是流俗見解,不是佛之本懷。佛的主旨在於脫苦,而不是脫離塵世。用佛學的術語,這樣叫做「去病不去法」──斷絕的是執念,而非事物本身。佛陀覺悟之後,依舊穿衣吃飯,日常生活作息不會因此而有所更易。所更易者,是以往執於定常的目光。同樣道理,洞明「愛情」落於緣起法之中,只是讓人明白一段關係自有其生滅常斷的條件,愛情的來去並不可以由個人自覺主宰,但佛學並不因此勸人不再戀愛。

林夕當然明白這種佛學愛情觀。他述及自己的愛情觀時,就說:「關於愛情,因安樂而快樂,就是做到『不錯過任何挑逗,也不為任何人守候』,『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愛』。」 換一個簡單的說法,即是愛情要來,不會抗拒;愛情要走,不會糾纏。所以林夕十分強調愛情不能「擁有」:「情歌,總喜歡用失去了他來表示分手。我寫過,罪過罪過。一個人是如何以為憑愛情或婚姻而有能力擁有另一個人?」 所謂擁有一段愛情,即是將愛情當成物件,以為可以用手執著把玩。這就是忘記了愛情關係是一連串事件所構成,愛情不斷流轉,以為藉著愛情可以擁有一個人,那是迷執。

在「如實觀」的智慧下,林夕的愛情觀就是一場人來人往的轉移。愛情是緣起的,因藉某些條件來而又去,既由不得我自作主宰(自性),也不是上帝或月老穿針引線(他性)。2007年寫成的〈愛情轉移〉最能透達這個意思。這一首歌,從一個相當宏觀的角度來書寫「愛情」。愛情是一場轉移,愛上一個人,樂過痛過恨過之後,又愛上另一個。這個歷程是無限的,因此才有「愛情不停站」的說法。林夕自己解釋:「其實所謂的愛情路,對我來講是沒有終站也沒有停站的,人生很無常,特別是感情方面,你無法控制它,你愛一個人是不受控的,如果受控的話就不是愛情。所以我就用『愛情不停站』的感覺來寫」。 事實上,2002年寫成的〈人來人往〉,林夕藉著歌者第一身的經歷,也說出同樣的意思:所謂愛情,就是有些人來了,有些人走了,擋不住也留不下。人來人往,正是此意。

講到最後,剝去各種概念名相,擺脫各式理論光環,說的不過是愛情總在流變之中。林夕以其神來之筆曲盡這個意思,既是功力,亦是造化,我們應當心存感謝。


延伸閱讀:

1. 林夕著:《我所愛的香港》(香港:皇冠出版社,2007)。
2.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
3. 霍韜晦著:《如實觀的哲學》(香港:法住學出版社,1992)。
4. 霍韜晦編著:《佛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


同場加映:



尋‧同伴


13 August 2009

肯定是話題 - Lars von Trier's Antichrist

我喜歡Charlotte Gainsbourg, 喜歡trailer呈現的畫面與氛圍。
但,不知怎的,直覺認為這不會是「好」的電影, 甚至不會是「好看」。

無論如何,上畫之時,它的話題性,是肯定的了。
(好緊張啊,明光社之流會講咩呢)

轉載自REUTERS

Lars von Trier film "Antichrist" shocks Cannes By Mike Collett-White

CANNES, France (Reuters) - Danish director Lars von Trier elicited derisive laughter, gasps of disbelief, a smattering of applause and loud boos on Sunday as the credits rolled on his drama "Antichrist"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film, starring Willem Dafoe and Charlotte Gainsbourg as a couple seeking to overcome the grief of losing their only child, has quickly become the most talked-about at this year's festival, which ends on May 24.

Cannes' notoriously picky critics and press often react audibly to films during screenings, but Sunday evening's viewing was unusually demonstrative.

Jeers and laughter broke out during scenes ranging from a talking fox to graphically-portrayed sexual mutilation.

Many viewers in the large Debussy cinema also appeared to take objection to von Trier's decision to dedicate his film to the revered Soviet director Andrei Tarkovsky. Applause from a handful of viewers was drowned out by booing at the end.

Antichrist opens with a heavily stylized, black-and-white, slow-motion portrayal of the child's accidental death set to soaring music by Handel.

Dafoe's character, who is a therapist, tries to help his wife deal with her grief and encourages her to come off heavy medication that sedates her for weeks after the death.

They decide to go to an isolated wooden cabin in an unspecified forest to recover, but the woman Gainsbourg portrays loses control of her senses.

The abuse she submits herself and her husband to drew shocked gasps from the audience.

The reaction suggested that von Trier, who won the top prize in Cannes with "Dancer in the Dark" in 2000, could be in for a rough ride from reviewers and journalists on Monday.

One U.S. critic said he and others found the film "offensive," and questioned why it was included in the main competition of 20 films in Cannes.

In production notes for Antichrist, the 53-year-old director said that the movie was a "kind of therapy" for depression he was suffering from two years ago.

"I can offer no excuse for 'Antichrist' ... other than my absolute belief in the film -- the most important film of my entire career!"

(Editing by Matthew Jones)

06 August 2009

笑爆星期天之方中SIR & 醉爆伴郎團

過去的星期天,中午在電視看過方中SIR後,緊接就到戲院看了套不能不推介的電影


其實也沒有什麼, 就是真的好好笑, 由頭笑到尾, 特別每次老虎出場時我都禁不住呱呱大叫為牠打氣!! (wtf?!?!) (本人對於有老虎和獅子擔綱演出的電影都有莫名其妙的興奮反應)
幸好現場所有人都呈現不同程度的的興奮狀態, 故本人的表現也未遭旁人側目...

於是, 剛剛的星期天, 我笑了很多, 嘴巴好累。


另, 週末也看了竊聽風雲, 少許驚喜。
電影有港片久違了的平實感, 很日常。角色真的好像你我他她身邊會出現的人物。不似得無間道裡面的人物, 仿佛只會出現在電影世界裡。

此片也出現本人久未碰到的情況,一個場次, full到要開兩個院,而且兩個院, 都是爆的。
好厲害。

05 August 2009

笑到停唔到,真係長江後浪推前浪

笑到停唔到,d background 到底點,把聲又超似。

事實証明,無聊呢家野係有薪火相傳的,你睇我的後浪,幾勁。


「其實入得黎協恩既都唔會係普通人」....
吾友們一定心諗.....頂,明顯唔係普通人啦,成日都甘低B.....

吉百利點止眼眉調

吾友處借過來。

坦白說,香港人睇眼眉調都唔覺得FUN,呢輯,死硬啦。



8 號波的晚上情緒異常亢奮

  • 正在以超意志挽留「天鵝」多留半天,情緒異常亢奮無法平躺床上。
  • 剛從藍奕邦的BLOG讀到「... <邦>除了會收錄四首新歌(包括<向前走>)之外, 會收錄<藍>同<奕>兩張ep裡面的六首歌 (bonus track 除外). DVD就會收錄三月三天三地音樂會全紀錄 ...」。嘩!三月三天三地音樂會!!!! 藍奕邦是全套BEN SHERMAN架!!! 情緒繼續異常亢奮。
  • 就係甘。